患者,女,35岁,已婚,教师。主诉:近半年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不振,伴有全身多处不适,如头痛、胸闷、胃胀、四肢乏力等,多次就诊于综合医院,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或“躯体化障碍”。患者对西药治疗反应不佳,且因药物副作用明显而停药,遂转求中医治疗。
初诊时,患者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属肝气郁结、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证。中医诊断为“郁证”,属肝郁脾虚型。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健脾养心、调和气血。
处方:柴胡10g,白芍15g,当归12g,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酸枣仁15g,远志6g,龙眼肉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配合针灸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足三里、三阴交。每周三次,每次留针30分钟。
治疗二周后,患者情绪有所改善,睡眠质量提高,食欲增加,躯体症状减轻。继续原方巩固治疗,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一个月后,患者情绪稳定,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躯体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复查时,舌象转为淡红,苔薄白,脉象柔和,证候明显缓解。
随访三个月,患者无复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总结:抑郁症躯体化是心理因素与生理症状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通过整体辨证论治,注重调畅情志、调理脏腑功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本例患者通过中药与针灸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抑郁症躯体化方面的独特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