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手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最初用于治疗癫痫和帕金森病。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和神经科学的发展,医生们逐渐发现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与大脑特定区域的功能异常有关,从而开始探索将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磁共振成像(MRI)或其他影像技术精确定位目标脑区。然后通过微创的方式将电极或探针插入大脑,对目标区域进行电刺激或轻微的组织破坏。这种治疗方法能够调节异常的神经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尽管立体定向手术在一些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它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感染、出血、认知功能下降等。因此,该手术通常只适用于病情严重且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患者。
近年来,随着深部脑刺激(DBS)等新技术的应用,立体定向手术在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安全和精准。未来,随着对大脑功能理解的深入,这种手术有望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