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制内人员开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症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些人因为长期高压、缺乏支持、看不到晋升希望、或者对工作内容失去兴趣,最终选择“躺平”——不再积极进取,不再追求绩效,而是以一种低消耗的方式维持基本的工作状态。
“躺平”并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身心俱疲,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现状时,他可能会选择放弃对抗,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这种状态虽然看起来消极,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体制内的环境往往强调服从、纪律和效率,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关注却相对薄弱。许多人在患病初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被贴上“不积极”的标签,导致病情加重。而一旦确诊抑郁症,往往需要请假治疗,这在某些单位可能被视为“不敬业”,进一步加剧了心理负担。
然而,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无论是体制内还是其他行业,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治疗。同时,单位也应该建立更完善的关怀机制,帮助员工缓解压力,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躺平”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提醒:我们不能只关注工作绩效,更要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只有当体制内的人能够真正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时,才能避免更多人走向抑郁与沉默。
希望每一个在体制内挣扎的人都能被看见,被听见,被治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