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克人格是指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森克(Hans Eysenck)提出的一种人格理论。他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人格可以被归纳为几个基本的维度,而不是复杂多样的性格类型。艾森克认为,人格主要由三个核心维度构成: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和精神质(Psychoticism),后来又增加了宜人性(Agreeableness)作为第四个维度。
1. 外向性:指的是个体在社交、情绪表达和寻求刺激方面的倾向。外向的人通常喜欢与人交往,情绪积极,充满活力;而内向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安静、谨慎。
2. 神经质:反映个体的情绪稳定性。高神经质的人容易感到焦虑、抑郁或愤怒,情绪波动较大;低神经质的人则较为冷静、稳定,情绪控制能力强。
3. 精神质:代表个体是否具有反社会、冷漠、冲动等特质。高精神质的人可能表现出不合作、缺乏同理心、甚至有反社会行为;低精神质的人则更温和、富有同情心。
4. 宜人性:是后来艾森克补充的一个维度,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友好、信任他人、乐于助人。高宜人性的人通常善良、合作性强;低宜人性的人则可能较为自私、怀疑他人。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认为这些特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并受到神经系统结构的影响。他的研究为现代人格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影响了后续的人格测评工具,如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总的来说,艾森克人格理论提供了一种简洁而有效的框架,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同时也为心理咨询、职业选择和教育等领域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