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医学角度来看,躁郁症有明确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这种疾病与大脑中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同时也有遗传因素的影响。患者会经历情绪的剧烈波动,包括躁狂期的极度兴奋、冲动行为,以及抑郁期的极度低落、失去兴趣和动力。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其次,将躁郁症视为“不是病”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果患者不接受治疗,病情可能恶化,甚至出现自残或自杀的风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手段。忽视这些问题,不仅无助于康复,还可能加重病情。
此外,“不是病”的说法也可能对患者造成心理负担。他们可能会因为被误解而感到孤独、羞耻,进而拒绝寻求帮助。这与现代心理健康观念背道而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不应被轻视或忽视。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说“躁郁症不是病”。在某些文化或语境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用“情绪波动”、“性格问题”来解释这类现象。但这种观点缺乏科学依据,也不利于患者获得应有的支持和治疗。
总之,躁郁症是一种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的精神疾病。它不是“情绪不好”或“想太多”,而是需要专业医生介入的医学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理解,患者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过上正常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