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
– 作用:通过增加大脑中血清素的浓度来改善情绪。
– 常见药物:氟西汀(百忧解)、舍曲林(左洛复)、帕罗西汀(赛乐特)、西酞普兰(喜普妙)、艾司西酞普兰(埃斯西酞普兰)。
– 优点:副作用较少,安全性较高。
2. **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 作用:同时影响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
– 常见药物:文拉法辛(维思通)、度洛西汀(欣必悦)。
– 适用情况:对某些类型的抑郁或慢性疼痛有效。
3.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 作用:通过影响多种神经递质来改善抑郁症状。
– 常见药物:阿米替林、丙咪嗪、多塞平。
– 注意:副作用较多,如口干、便秘、心律不齐等,现多用于其他药物无效时。
4.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 作用:抑制单胺氧化酶,从而增加神经递质水平。
– 常见药物:苯乙肼、反苯环丙胺。
– 注意:需严格限制饮食(如避免含酪胺的食物),且与其他药物有相互作用。
5. **非典型抗抑郁药**
– 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药物,可能涉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 常见药物:米氮平(瑞美隆)、安非他酮(布洛芬)。
– 特点: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如伴有焦虑或睡眠问题者。
6. **新型抗抑郁药物**
– 如氯胺酮(Ketamine):用于难治性抑郁症,起效快但需谨慎使用。
– 其他研究中的药物:如伏硫西汀、阿戈美拉汀等。
**注意事项**
– 抗抑郁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 药物起效通常需要几周时间,初期可能出现轻微副作用。
– 部分药物可能引发依赖或戒断反应,需遵医嘱逐步调整。
总之,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选择应基于个体病情、副作用耐受性和医生建议。同时,心理治疗与药物结合往往效果更佳。
